《鳴爭暗鬥》是澳門的一個地下音樂組織,由幾位熱愛Band Sound的青年組成。組織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己在本地舉辦了兩場音樂會,還聯絡到內地的地下音樂組織合作,所有功夫都是他們一手一腳努力實行。老實說,我並没有出席他們每一次舉辦的音樂會,但從Facebook網站看到他們組織的資料,給了我一些有趣的想法。
以下是《鳴爭暗鬥》在Facebook上的自我介紹:
《鳴爭暗鬥》是一個宣揚Indie Band Sound文化、態度、自由、獨立思考的一個組織,我們會不定期舉辦各類型 Band Show,並邀請澳門以外的樂隊齊同演出,為澳門觀眾帶入“不同類型”的音樂及文化,感受那份沒有束縛制爪、追求自由、對不公平事作出反抗的態度。這裡是一個不存在成見、虛假、歧視、利益、商業和階級的地方。
首先,我認為很多Indie Band是別樹一格的,音樂會的目的是將不同種類音樂文化氣息帶給觀眾,但金屬音樂會否過多呢?近年香港、廣州及澳門都不乏金屬樂隊,特別是香港,金屬曲風的樂隊佔總數一半甚至以上,著名的有荔枝王;而近年崛起的有鐵樹蘭、門生等等。反觀澳門,近年金屬樂隊亦有增無減,先是MP及刃記,後有Villain等等。
我在《鳴爭暗鬥》舉辦的音樂會簡介中發現,他們與廣州、珠海或其他地方的組織合作舉辦的音樂會大多是重型金屬音樂派對,觀眾大部份是期待能在樂隊的音樂裡尋找出高潮部份然後搖頭及Mosh(即碰撞意思),他們聽到很吵的音樂便認為是金屬音樂的神髓,搖頭及Mosh普遍被認為是没有束縛制爪的行為。
作為一個音樂會的主辦單位及推崇地下音樂文化的組織,除了是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外,還要認真考慮清楚所舉辦的音樂會會帶出什麼信息給正受教育的青少年。盲目喜歡“跟風”的青少年年紀尚輕,若想他們接觸更多不同類型的音樂及希望地下音樂發展得更好,主辦單位該細心選擇表演的樂隊及評估樂隊的質素,否則與“填鴨式教育”一樣變成“有殺錯,無放過”。
作者簡介:
郭梓基隊友.魯苦基,曾在澳門娛樂行業工作多個年頭,最愛作曲編曲寫寫歌詞,但多年來作品成績浮浮沉沉,夢想快要石沉大海之際遇上貴人郭梓基,現階段準備平步青雲。閒時喜歡品嚐椰青聽聽音樂,享受至上極樂。
**本文章內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相關連結:明爭暗鬥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