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05 九月 2011 11:13

澳門三項目成功列入國家非遺名錄

 作者為  editor
評分此項目
(0 投票)


國務院公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本澳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南音說唱”、“道教科儀音樂”及“魚行醉龍節”三個項目成功列入名錄。目前,本澳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已達到六項,文化局期望今後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鼓勵民間團體發揮力量,使非遺項目得以傳承和發展。“南音說唱”、“道教科儀音樂”及“魚行醉龍節”分別由澳門博物館、澳門道教協會和澳門鮮魚行總會提交申報文本,獲研究澳門民間非物質世界文化的學者及多位專業人士參與協助,文化局於二○○九年九月向國家文化部呈交申報文本。特區政府鼓勵民間團體進行項目申報,今次入選的項目中有兩項首次有民間團體作為保護機構,成績可喜。文化局局長吳衛鳴表示,三項本地珍貴的文化藝術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足以證明澳門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值得全體澳門市民感到高興和鼓舞。本次入選的三個項目,分屬不同的非遺組別,突顯出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澳門還有類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文化局呼籲具備項目條件的協會或個人今後積極進行申報,並與特區政府一起合力做好保護責任。南音說唱今次入選的項目“南音說唱”,是一種流傳於珠江三角洲的民間曲藝,以說書形式傳唱,當時的說唱者以盲人為主,內容多反映社會底層人士的無助困境和飄泊心緒。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澳門綠邨電台在節目中常廣播南音,每個故事長達數月,是南音在本澳最普及的傳播期。時至今日,這種說唱藝術已經式微,但它獨有的地方特色及其文化藝術價值已經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認識和充分肯定。道教科儀音樂“道教科儀音樂”是道教法事儀式中運用的音樂,也是民族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二十世紀初被引進澳門。經過二百多年的流傳發展,現已成為極富澳門本土特色的宗教音樂。早前澳門博物館特別舉辦《道韻天音》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展覽以宣傳此一文化。魚行醉龍節“魚行醉龍節”是澳門鮮魚行獨有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七,澳門的魚業居民會舞龍祈福,圍檯進餐,形成“龍船頭長壽飯”傳統。農曆四月初八則舉辦傳統祭祀和舞醉龍習俗節慶活動。活動吸引社會上不同階層廣泛參與,現已成為本澳一項富影響力和凝聚力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另外,文化局今年將對四個申請列入澳門非遺的項目進行評審,其中兩項是土生葡人項目和兩項為中國民俗項目,這充分體現了澳門的多元文化特色。而目前,已經列入國家級非遺的項目除了上述三項外,還包括粵劇、涼茶及澳門神像雕刻。

上次修改於 週三, 14 九月 2011 11:31
editor

editor

www.happymacao.com
E-mail: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Social Profiles


想全天候知道澳門新鮮事?讚好我們的粉絲專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