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冬病夏治”此語,大家並不陌生,但是為甚麼這樣做?箇中道理並非人人都清楚。
“冬病夏治”是中醫學裡“天人合一”的整體治療觀,是防病治病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具體地講,是針對一些在冬季易發的病,中醫主張在夏季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令冬季來臨時易發的病得以減輕或治癒。
“冬病夏治”是根據四季自然運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而人體也是隨着這個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而相應作出調節及改變的。按中醫的陰陽學說,冬為陰,夏為陽,冬季易發的病多為虛寒性疾病,發病的體質多為陽氣不足的體質;又逢冬季寒邪侵入,導致人的陽氣不能祛邪於外,重感陰寒造成某些疾病反覆發作和加重。而夏季(特指夏季“三伏”時令)這個時令與人體的陽氣是最旺盛的時候,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溫經通絡等治療方法,一方面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祛除陰寒之病邪,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和加重的目的。
“冬病夏治”不僅適用於內科某些病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結腸炎、關節炎等,也適用於五官科、兒科、皮膚科、婦科等疾病,即體質屬陽虛體質的人群。
有人會問:夏天陽氣旺盛,再補陽不上火嗎?不會的!這與人的體質和疾病性質有關。夏天陽氣偏於外,又加上夏天人們喜涼飮凍,此時可以溫外人體陽氣,從而祛除體內的寒邪。廣東流傳着“冬吃蘿蔔夏吃薑”的俗語,正是中醫辯證論治的含義。也可說“冬病夏治”不僅是針對冬天易發的疾病,也可針對陽虛或寒濕的體質。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大家知道的穴位貼敷外;還有中藥內服、藥膳、拔罐、艾灸、刮痧等,都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措施,根據病情再選擇個性化治療方案。
筆者從臨床“冬病夏治”中體會到:冬病夏治不能取代日常治療,日常治療還是重在堅持。另外,冬病夏治不可能即刻見效,要堅持幾個夏天的療程,方有效果。
來源︰澳門日報 徐惠嵐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