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針草(Bidens pilosaL),為菊科鬼針草屬植物,又名鬼釵草、蝦鉗草、蟹鉗草、對叉草、黏人草、黏連子、豆渣草等。其資源豐富、遍佈全國,均為野生,且極易採集。鬼針草味苦無毒,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常用於治療闌尾炎、腎炎、膽囊炎、腸炎、細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喉炎、閉經、燙傷、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皮膚感染、小兒驚風、疳積等症。
鬼針草用藥歷史悠久,為我國民間常用藥材。在梳理了從古到今的典籍後,我們可發現,鬼針草存在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現象。最早記載鬼針草的典籍為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其將鬼針草名為鬼釵草,又因其着人衣如針一般,故又叫鬼針。此外,在《福建民間草藥》中,鬼針草名為鬼黃花、山東老鴉草;在《蘇南種子植物》中,鬼針草名為婆婆針;在《江蘇植藥志》中,鬼針草名為鬼骨針。其命名方式多以地方俗名,並根據鬼針草果實形態特點而決定。
鬼針草在澳門的分佈也極為廣泛,無論是在路環島、氹仔還是澳門島,我們都可以見到其身影。那麼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鑒別鬼針草呢?其實很簡單,鬼針草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呈四棱形,高三十至一百釐米,上部有稀疏的柔毛;莖下部的葉較小,三裂或不分裂,中部葉葉柄分为三支,兩側小葉橢圓形,葉尖漸漸變尖,葉子基部為近圓形,有短柄,邊緣呈鋸齒狀、頂生小葉較大,與側葉形狀類似,上部葉很小,為條狀的葉子;五至七朵花湊為一組,花瓣橢圓狀倒卵形為白色,花瓣與花瓣之間稍有間隙,中間花蕊為橙色,是一種簡單而又大方的花。
鬼針草藥用價值豐富,人們常常將其用來泡水喝,可治療多種疾病。在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鬼針草含有豐富的黃酮類、酚酸類、聚多炔類及揮發油化學成分。其中,黃酮類組分在改善肝損傷及抗肝纖維化、抗氧化應激、調節炎症介質釋放、調節脂代謝等方面均發揮着重要作用;聚炔類組分在調節血糖方面意義重大;而其提取物對多類腫瘤細胞系均有顯著的體外抑制效應,並能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但其中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機制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驗證,這也成為了當前中藥抗腫瘤研究的熱點之一。此外,其作為藥食同源植物,在雲南也成了一道美食,人們將鬼針草的嫩尖來拌涼菜,別具一番風味。
鬼針草的花語為惜別與離別之痛,是一株充滿夢幻的植物。而隨着現代研究的不斷深入,鬼針草也逐漸的顯示出了巨大的開發利用價值與潛力。
附方
1. 治瘧疾:鮮鬼針草八至十二両。煎湯,加入雞蛋一個煮湯服。(《閩東本草》)
2 治痢疾:鬼針草柔芽一把。水煎湯,白痢配紅糖,紅痢配白糖,連服三次。
(《泉州本草》)
3. 治急性腎炎:鬼針草葉五錢(切細),煎湯,和雞蛋一隻,加適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醫藥》)
4. 治偏頭痛:鬼針草一両,大棗三枚。水煎溫服。(《江西草藥》)
5. 治胃氣痛:鮮鬼針草一両五錢。和豬肉四両同燉,調酒少許,飯前服。(《泉州本草》)
6. 治大小便出血:鮮鬼針草葉五錢至一両。煎湯服。(《泉州本草》)
7. 治跌打損傷:鮮鬼針草全草一至二両(乾的減半)。水煎,另加黃酒一両,溫服,日服一次,一般連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澳門日報
澳門路邊藥用植物——彩繪記憶(五)
裴文菡/張志鋒 澳門科技大學 中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