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將至,沒做糕。反正送禮來的也夠吃了,況且身體抱恙,病菌不要傳給糕點吧!
但時常去圖書館的路上,會途經一古舊老屋,地下的一層轉為地舖,叫「架深洋行有限公司」,卻沒寫字枱及秘書小姐在內,只有零零散散的餅乾盒,以及疊成塔形如泥磚的四方糕點,被放在迎向街的玻璃櫃內,上頭掛個牌,「西洋牛油糕」。
好奇心抑壓了一次又一次,終於,這一天,見一外地來的遊客從窗戶看進去,因沒人不得其門而入,就以頸孭著的相機拍攝,走了才幾步,又忍不住走回頭看,但都唯有繼續旅程,令我心裡泛起了一些觸動。我匆匆去過要去的地方,回來發現主管的葡國老伯伯就在窗前托頭看風景,我跟他揮揮手,他就開門讓我進去。
老伯身體佝僂,只掉剩兩顆門牙,滑滑的額上長了一粒圓圓的肉瘤,卻非常精神,我說他的牛油糕售五十多元很貴呢,他似乎聽慣,說糕要做八小時,很辛苦,但仍笑意盈盈。我跟他講剛才有遊客想買但見店內沒人,他即遞我一張小白紙,紙上以箱頭筆寫了店的電話,那就可預先查問哪天開店及時間,他順手將紙放入乘著牛油糕的膠袋裡去。
老伯送我到門口,叫我將門鎖扭左,再向左推門,門應聲推開。
返家裡切糕來吃,西洋即葡萄牙,預期是一種難以接受的異地口味,但一咬之下卻是非常易接受的味道,幾乎與我們農曆年糕一模一樣,都是椰汁及糖煮開了的味道,只是它加入了欖仁與杏仁,多了口感。我一連吃了三片才罷休。翌日專誠買了雞蛋,將牛油糕沾了蛋漿下鍋煎,與年糕口味相近得緊要,唯始終牛油糕是以麵粉做而不是糯米粉,更沒加入澄麵令糕煙韌,所以就算煎軟身了,咬開仍有粉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