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27 九月 2019 00:57

兒童耳朵積水怎麼辦?

 作者為  editor
評分此項目
(0 投票)

 

大家游泳、洗頭時,耳朵間中會不慎入水,到耳鼻喉科就診時,相信對“耳朵積水”這一說法並不陌生。大家是否也會有這樣的疑問:有時候既沒有游泳,洗頭又非常小心,為甚麼醫生也會說是耳朵積水呢?

    


69313579_3189136857793616_4087756461365526528_n_1_2



其實醫生所說的耳積水,那些水並非是從外界環境進入到外耳道內的,而是指液體積存在中耳,醫學上稱為“分泌性中耳炎”,大家可簡單理解為“中耳積液”。



   

 下面主要為大家介紹小兒的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症狀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急性一般指病程在3周以內,亞急性指病程在3周至3個月內,慢性指病程在3個月以上。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狀主要有:

    


1. 聽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發病前大多有感冒病史。家長會發現小兒頭部常常沒有轉向聲源,呼叫較大的小孩或與他交流時,小孩對聲音不敏感,甚至會常常問“甚麼?”希望讓人重複所說的話,或者在看電視時會把音量調得比平時高。

  


  2. 耳悶塞感。較大的小孩,可能會告訴家長耳朵好像被東西塞住了。

    


3. 耳痛。

   


 4. 耳鳴。

    



病症對小兒的傷害

    


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分泌性中耳炎,但最常見於嬰幼兒,且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常見主要原因多為感冒遷延不癒、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治療,中耳內的液體沒有被吸收或排走,則會導致中耳不同程度的疾患,最終可造成永久性聽力下降。由於嬰幼兒時期正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間,如果存在聽力障礙,還可導致兒童語言學習障礙,嚴重影響孩子的心智發育。

    



治療分泌性中耳炎

    


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比較常見的一種耳科疾病,如果得到及時的治療,一般可治癒。首選為藥物保守治療,若保守治療效果欠佳,病情遷延不癒,病程超過3個月,或者反覆發作,則可考慮做鼓膜切開及鼓膜置管手術。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3~6個月,最長可至1年,在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有部分患者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增強體質預防患病

   

 1. 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防止感冒、鼻竇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2. 發覺兒童對聲音反應遲鈍或對音量要求過大時應盡早到醫院檢查。10歲以下的兒童要定期進行聽力篩查。

    

3. 當孩子感冒鼻塞時,應及早治療;鼻涕多時,擤鼻涕不可過分用力,以防鼻涕進入耳道。

    

4. 平時鼻音較重的兒童及睡眠打鼾的兒童應到醫院檢查鼻咽部的情況,明確是否有咽鼓管受壓迫的情況了。若已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可考慮手術切除腺樣體。



來源︰澳門日報(摘自《鏡湖健康知音》第25期)

    何振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

上次修改於 週六, 28 九月 2019 10:03
editor

editor

www.happymacao.com
E-mail: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Social Profiles


想全天候知道澳門新鮮事?讚好我們的粉絲專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