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醫院急診科和骨科三年來已成功救治了三名分別被不明魚類硬殼、蝦、蟹刺傷,感染創傷弧菌(俗稱食肉菌)而引起壞死性筋膜炎併休克的患者。最近的個案發生在今年五月,一名六旬老翁在處理螃蟹時右手被蟹鉗刺傷,因缺乏對創傷弧菌的認知,故未有即時處理,即使當晚傷口劇痛伴發高燒、寒顫也沒有理會,至翌日因右上肢劇痛難忍才到鏡湖醫院急診求診,被確診為創傷弧菌感染,為防病毒蔓延全身,威脅生命,醫生必須迅速對皮膚進行清創和切除壞死組織,最終病人要截肢保住性命。鏡湖醫院提醒本澳居民,特別是從事海產業或患有慢性疾病的高危人士注意防範感染創傷弧菌,此病凶險異常,若不幸感染應迅速就醫,方可保全性命。同時居民接觸海產時,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
肝病患者感染危險
鏡湖醫院表示,創傷弧菌又稱海洋弧菌,主要生存於溫帶海域。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七年一月至一○年六月止,共有四十四宗個案,每年總宗數介乎七至十八宗。一般身體健康的民衆即使感染,情況不會嚴重,如果病人患有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或因病(如哮喘、關節炎、牛皮癬等)需長期服用類固醇及嗜酒成癮者,在生食被創傷弧菌污染的海產,或是遭魚具、海產刺傷而感染該種細菌,情況相當危險。高達六成四的患者需接受深切治療,逾九成人更會出現敗血症導致休克、急性腎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而誘發全身器官衰竭。鏡湖醫院院長王庭槐表示,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資料,創傷弧菌感染是季節性的感染,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個案發生於五月至十月間。環境性因素,如和暖的鹹水,能增加貝殼類海產內創傷弧菌的數目。本澳居民喜愛進食海鮮、生蠔等海產,然而澳門三面環海,夏天暴雨季節又常有海水倒灌,故居民接觸到創傷弧菌污染的海水和海產的機會較高。由於香港每年均出現多宗創傷弧菌感染死亡病例,故提醒本澳居民,特別是從事海產業或患有慢性疾病的高危人士注意防範,此病凶險異常,若不幸感染則應迅速就醫,方可保全性命。居民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一、避免讓未經包紮的傷口或破損的皮膚接觸海水;二、萬一被海產損傷皮膚應立即徹底清潔及妥善包紮傷口;三、處理生的海鮮時,可使用防護手套;四、徹底煮熟海產,特別是貝類海產,如蠔、蜆及青口等;五、烹調貝類海產時,應煮至貝殼打開後才進食;六、應妥善將熟和生的海產分開處理,以免交叉污染。螃蟹刺手夜半發燒
鏡湖醫院急診科主任醫生黎啟盛表示,最近的個案發生於今年五月七日,一名有慢性皮膚病銀屑病(俗稱牛皮癬)的六十二歲男子為太太慶祝母親節,正在家裡主理豐盛晚餐,在處理新鮮螃蟹時右手背不慎被蟹鉗刺傷,當時不以為然,繼續如常煮食。他萬萬沒想到半夜出現傷口劇痛伴發高燒、寒顫,由於患者未清楚原因,也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直到翌日下午,右上肢劇痛難忍才到鏡湖醫院急診求診。急診醫生發現病人右上肢從手指直到上臂的表皮均出現腫脹、發黑壞死並長滿出血性水泡。患者除疼痛不堪外,同時出現敗血症、低血壓和休克的表現。急診科醫生根據病人提供的受傷病史和右上肢特徵,迅速診斷為壞死性筋膜炎,並考慮為創傷弧菌感染引起。醫生立即給予了敏感抗菌素及抗休克的支持治療。最後患者的血液和傷口血性水泡液細菌培養均證實為創傷弧菌。骨科主任醫生陳子傑指出,根據醫學統計,因創傷弧菌感染導致壞死性筋膜炎的病人,例如該病人感染從手指頭蔓延到肩部,通常只需一兩天時間,皮膚即由紅腫變成瘀黑色,並長出血性水泡。該病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如果已出現敗血症休克,死亡率更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故創傷弧菌感染在香港被冠以“食肉菌感染”的惡名。除抗菌素治療外,骨科醫生必須迅速為他的右上肢皮膚至肌肉層作清創、切除壞死組織及引流膿液,以防毒素進一步蔓延全身。本例病人手術後需直接入住深切治療室監護治療,並借助呼吸機輔助呼吸和持續血液透析以清除毒素。但由於創傷弧菌釋放強烈毒素進入血液導致病情繼續惡化,醫生與家屬充分討論病情和徵得他們的同意後果斷截肢,才保住寶貴的生命。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